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担当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

魏彤儒, 张蓓蓓

魏彤儒, 张蓓蓓.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担当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1): 1-8. DOI: 10.14092/j.cnki.cn11-3956/c.2024.01.001
引用本文: 魏彤儒, 张蓓蓓.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担当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1): 1-8. DOI: 10.14092/j.cnki.cn11-3956/c.2024.01.001
WEI Tong-ru, ZHANG Bei-bei. On the Triple Dimens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Youth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4, 5(1): 1-8. DOI: 10.14092/j.cnki.cn11-3956/c.2024.01.001
Citation: WEI Tong-ru, ZHANG Bei-bei. On the Triple Dimens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Youth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24, 5(1): 1-8. DOI: 10.14092/j.cnki.cn11-3956/c.2024.01.00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担当重要论述的三重维度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青年担当的重要论述研究”(19YJA710038);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党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案例库建设研究”(YJG202313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魏彤儒,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张蓓蓓,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党政办公室七级职员,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中图分类号: D432.6; G641

On the Triple Dimens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Youth in the New Era

  • 摘要: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担当的重要论述,立足大格局、大历史、大时代,从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和培育路径三重维度,既揭示了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核心要义和实质精神,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青年“为何担当”“何为担当”“如何担当”的重大时代课题。培养和造就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是习近平基于青年成长成才提出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具有悠久的光荣传统、鲜明的现实指向以及深刻的时代价值;肩负起对人民幸福的担当、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对美好世界的担当,是习近平对新时代青年担当丰富内涵的科学阐释;涵养甘于担当的高贵品质、砥砺善于担当的奋进之路、营造敢于担当的成长环境,是习近平对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深刻回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先锋力量和实践路径。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big pattern, big history, and big era.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alue connotation, basic connotation and cultivation path, it not only reveals the core meaning and essence of the youth's miss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contains rich thinking and working methods and scientifically answers the major issues of the times for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why to take responsibility", "what i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how to take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ng responsible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s Xi Jinping's ardent expectations and clear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t has a long glorious tradition, a clear realistic orientation, and a profound value of the times. It is Xi Jinping's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youth responsiblity in the new era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eople's happiness, the nation's destiny and a better world. To cultivate the noble quality of being will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o forge ahead with responsibility, and to create a growth environment that dare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re Xi Jinping's profound answer to how to cultivate newcomers to the era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answer has clarified the pioneering force and practical path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的地位作用,时刻关注青年成长成才,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青年的使命、责任和担当问题,对青年担当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围绕“青年担当”这个主旨,习近平立足于大格局、大历史、大时代,就新时代青年担当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及培育理路进行了系统阐释,形成了新时代青年担当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青年甘于担当、善于担当、敢于担当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14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战略全局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大势,从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成长为时代新人、实现民族复兴、推动人类进步等角度,对青年“为何担当”作出了科学回答,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世界眼光和中国视角的协调并重、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青年是时代的代表和社会最活跃的力量。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恩格斯进一步宣称:“时代的性格主要是年轻人的性格。”习近平指出:“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1]11020世纪初期,面对国家民族危难,中国青年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作为先锋力量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在加快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彰显了中国青年挺身而出、奋起抗争的担当精神。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革命战争时期,青年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先锋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是保家卫国、艰苦创业的突击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是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生力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是勇挑重担、堪当大任的主力军,展现了青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担当。时代总是赋予青年不同的历史责任,青年应当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将担当精神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青年时期担当重任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大有裨益。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恩格斯在致艾米尔·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对你们青年人来说,早年就担当重任是很有好处的;很遗憾,我年轻时这种情况在德国相当少见,而这对于智力、特别是性格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最好你们能独立处理事情,这将使你们获得自信心。”[3]习近平对新时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明确提出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作为时代新人的内涵特质,蕴含了新时代青年的个体成长目标,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表现,为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其中,“有担当”作为时代新人应有的思想意识与素质要求,是推动新时代青年持续奋斗的精神源泉,也是推动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4]71时代新人理应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职责使命,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为之终生奋斗。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恩格斯在预测德国“光荣革命”时指出,“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5]。列宁指出青年对党和未来事业发展的作用:“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6]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4]27-28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根据青年群体的年龄优势和代际传承的客观规律表明,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高度吻合,青年能否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主动担当作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直接影响着中国青年在民族复兴进程中作用的发挥和任务的完成。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7]新时代青年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青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恩格斯在评论伊默曼的《回忆录》时指出:“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畏惧斗争的瞻前顾后,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8]斯大林也曾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青年应当接替我们老年人。青年应当举起我们的旗帜直到胜利的终点。”[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提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策略的提出与推行,既展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深谋远虑和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也为新时代青年深化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重大契机和广阔舞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更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友好事业的未来。当代中国青年成长于全球化和国家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是“平视世界的一代”,具备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特点,能够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和交流中来,是促进国家沟通交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和规范,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担当”就是责任,“有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它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动。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是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担当重要论述核心要义的“密码本”,理应成为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格局境界和使命担当。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的核心和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谋大同,这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的延续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作为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青春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紧密相连,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世界的和平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是习近平始终坚守的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深情寄语。

    人民幸福是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的内在要求、根本追求和重要表征,新时代青年要坚定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立场和担当方向,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第一,新时代青年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0]青年要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当先生来请教,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和智慧。第二,新时代青年在目标上要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强调:“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7青年要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来开展工作、把住方向、奋发有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树立造福人民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新时代青年在行动上要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青年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大兴学习实践之风,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奋力作为,在文化发展大舞台上绽放风采,在社会建设新领域中引领新风,在科技创新最前沿率先前进,在急难险重第一线冲锋在前,在基层实践大熔炉中历练成长,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回顾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青年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深刻指明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并强调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1]5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曾指出:“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12]民族复兴是现实逻辑中青年担当的内在规定、核心要求与目标指向,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新时代青年要继续充当好先锋队的角色,发挥好先锋带头作用。首先,新时代青年要切实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意识。青年作为接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主体和先锋力量,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始终牢记“国家兴亡,青年有责”的爱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主动担当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其次,新时代青年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70。青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勇于改革创新、迎难而上、担当尽责,奋力交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异答卷。再次,新时代青年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6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青年干部,要恪守对党忠诚的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与担当能力,努力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引领者、实践者、推动者。最后,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斗争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等重大战略,青年要敢于开展较真碰硬、攻坚克难的坚决斗争;面对“黑天鹅”“灰犀牛”“拦路虎”等各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青年要勇于同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展开坚决有力的英勇斗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述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合作共赢的命脉。习近平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1]18

    新时代青年作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要充分发挥在国家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播种友谊的使者、友好关系的建设者、深化合作的推动者,在践行使命担当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新时代青年要在认清国际形势中增强担当意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青年应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既要认识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又要认清国际斗争的形势和变化,看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态势和演变的复杂性,看清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调整的曲折性,看透国际体系的延续性变革和争夺的尖锐性,肩负起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担当。第二,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推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古人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习近平多次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在文化多样性、文明多样态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今世界,中国青年要自觉充当人民友谊的生力军,增进与世界各国青年的交往互动和交融互鉴,既要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的先进文明,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外推送和传播,做好中外世代友好的维护者、传承者和促进者,进一步夯实深化国际互信、推动国际合作的基础。第三,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谋共建。在应对和解决贫困问题、重大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世界性难题和挑战时,中国青年要与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不断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在扶贫、减灾、抗疫等国际合作中提供重要支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建功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习近平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13]祖国呼唤青年担当,时代赋予青年重任。新时代中国青年担当精神的培育,重在认知认同,做到知行统一,其本质要求是使担当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通过涵养甘于担当的可贵品质、砥砺善于担当的奋进之路、营造敢于担当的成长环境,使青年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百余年前,李大钊同志热情称赞:“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14]当今,无论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还是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都迫切需要青年具备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新时代青年要深入理解、深化认同担当意识,并树立起践行使命担当的坚定信念,真正把担当精神内化于心,转化为青年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其一,以崇高理想信念激发担当意识,为青年甘于担当夯实信仰之基。习近平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1]6新时代青年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其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担当意识,为青年甘于担当补足精神之钙。习近平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4]44新时代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其三,以先进文化思想强化担当意识,为青年甘于担当把稳思想之舵。习近平讲话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15]新时代青年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有力创新者。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社会意识根植于物质实践,新时代青年要担当起时代重任,就要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主动应对风险挑战,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以过硬的本领铸就担当的底色、本色和成色。

    其一,新时代青年要在社会实践中擦亮善于担当的“底色”。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7]青年要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做出贡献,真正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其二,新时代青年要在风险挑战中锤炼善于担当的“本色”。矛盾和问题、困难和挫折是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最好试金石,在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实践中,青年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断提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在克服阻力、解决矛盾的实践中,青年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斗争本领,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艰苦环境和复杂形势锻造青年实干担当本色。其三,新时代青年要在本职岗位上增添善于担当的“成色”。习近平强调:“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18]青年要聚焦主责主业,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坚持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和政绩观,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挖井人,脚踏实地干好事业,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在成就一番事业中不断提升担当作为的“成色”。

    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才能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214,秉持制度为本、教育为先、环境为重的理念,为青年担当作为、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其一,坚持制度为本,构建青年敢于担当的制度体系。《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这是青年发展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社会各行各业要把担当精神融入相关政策制度,体现到工作守则、管理规范、团体章程等的制定完善中,发挥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青年选出来、用起来,不断完善青年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为青年搭建成长舞台、提供发展机会。其二,坚持教育为先,健全青年敢于担当的育人机制。“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强调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条件和必要途径,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担当意识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实施分层分类个性化担当教育,统筹协调各方面、各要素资源,创新担当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担当教育的实践载体,进一步增强担当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使担当作为成为青年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其三,坚持环境为重,营造青年敢于担当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爱护青年、关心青年、支持青年,多措并举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青年撑腰鼓劲,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用好报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承弘扬担当精神和先进事迹,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激发青年敢于担当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引导青年把担当意识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

  • [1] 习近平.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2]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5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573.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629.
    [6] 列宁. 列宁全集(第14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61.
    [7]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305.
    [9] 斯大林. 斯大林选集(下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00.
    [10]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5.
    [11]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65.
    [1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45.
    [14] 李大钊.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68.
    [15] 王学斌. 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5.
    [1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
    [17] 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2.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80.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杨丽静,张雪婷. 《沁园春·雪》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新课程导学. 2024(22): 26-2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9
  • HTML全文浏览量:  61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8-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9-17
  • 刊出日期:  2024-02-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