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Era Value and Realistic Path of “the (Front) Four Historical Book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
摘要: 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既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任务;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落实高质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和必要手段。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培养勇担时代重任的“四有”新人、“六有”大学生的有力武器。高校应在正确认识大学生“四史”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树牢政治导向、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学科属性、突出时代特性,真正做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教育。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igorously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the (Front) Four Historical Books” for their students, which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task of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v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running schools, but also a practical need and a necessary means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o deep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quality moral cultivation.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o the classroom, into the textbook, into the mind”, a powerful weapon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normalization and long-term effect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o cultivate new generation with “four qualifications” and college students with “six qualifications” who bravely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he times. On the basis of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Four Histor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solid political orientation, adhere to dialectical thinking, grasp the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ruly achieve education with distinc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提出的战略任务。高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的阵地,加强“四史”教育,既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实现高质量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努力将广大青年学子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和关键任务。
“四史”教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修课,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政治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风险的大背景下,高校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恰逢其时又适逢其势。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要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发展历程,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形势,增强政治定力,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
一.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基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意识形态是人们物质生产生活的直接产物,并随之而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因此,意识形态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没有脱离具体社会存在而“普世”之意识形态。其次,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维护自身统治服务,而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代言”。第三,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因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意识形态遵循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诚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充分证实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当前在复杂、多元、开放的国内外环境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好青年的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乎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现在中国发展的大势,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3]。因此,必须以“四史”教育为抓手牢牢掌握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学习融入到青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学史、知史、懂史,深刻理解党的初心、使命,树立优良的精神信仰。
二 基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在驱动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是从如下三个方面界定的。首先,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其次,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界定,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次,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界定,认为人的自身需求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亚里士多德也指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必须进入社会关系,也只有进入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并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必然需要更好的处理好社会关系。这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引导其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大学生和社会之间、大学生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除了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心态,还要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团结协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奉献意识,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生活营造多作贡献。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适合大学生生存、发展的优良环境。
三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是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这个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个性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而且是这些方面广泛、充分、自由地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及劳动教育,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功能和规律,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缺一不可、不可相互替代的。同时,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大学生发展的方向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四史”学习引入思政课堂,不仅能让大学生们了解基本的历史事实,进而能够理清基本历史脉络、把握基本历史规律、得出深刻的历史启示,更能让大学生们从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勇气、不忘初心与使命的决心,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基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战略要求
灌输理论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无产阶级意识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书本和理论灌输,而且要结合实际问题展开阶级斗争的实践,只有灌输和实践这一理论,才能促进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4]。
当今世界,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隐蔽,对我国凝聚社会主义思想共识、坚持党的领导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时代任务,重视灌输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全面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史,深刻认识新中国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学习新中国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学习改革开放史,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重大意义;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要通过“四史”教育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和坚定的政治定力,自觉承担起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时代使命。
二.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巨大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帮助全国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任务紧迫而重要。而作为中国教育战略制高点的高等教育,目前毛入学率54.4%,在学总规模已达到4183万人。作为党的事业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实践经验和判断力各有不足,难免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潮和社会转型困扰的多重影响下失去清醒辨别、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能力,更甚至可能迷失自我,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 “四史”教育能够以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明理增信
进入新世纪,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其打着学术的旗号,以片面或虚假的资料,通过“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试图以乱史而达到社会主义改旗易帜之目的”[5]。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非常具有伪装性和欺骗性,严重干扰大学生的正确认知。错误思潮的涌动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去批判。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6]。加强“四史”教育,让大学生认真学习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斗的足迹、新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40多年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必然有助于大学生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厘清错误思潮,理清历史脉络,深刻理解和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 “四史”教育能够以正确的逻辑观引导大学生以史鉴今
当前,在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和冲击下,新自由主义不时兴风作浪,加之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的影响,因缺乏正确的历史逻辑,不能对当前产生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历史分析,使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迫切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逻辑,通过历史事实的学习,建立起逻辑主线,深入了解时代趋势、国情世情,廓清模糊认识,才能够坚定地抵制“颜色革命”的漫延渗透、错误思潮的侵蚀影响,迎接改革利益调整的挑战考验,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守精神阵地。加强“四史”教育,将“四史”教育贯穿大学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使大学生了解历史,弄清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弄懂“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领会“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理路和现实逻辑,增进大学生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意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抵抗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筑牢理论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清醒把握本质和全局,用正确的理论、观点、方法释疑解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然和行动自觉,坚定政治立场,避免在纷繁变换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
三 “四史”教育能够以正确的使命观引导大学生志存高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新时代“四史”教育是为凝聚力量和形成共识服务的,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是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服务的[7],是时代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必然要求。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让大学生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识自己,了解祖国,深刻体会中国发展的生命力、感召力,自觉将自身与国家融合在一起,将个人成长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正确的使命观。通过“四史”教育,进一步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党领导人民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来之不易,对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自觉担当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做红色基因的赓续者,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踊跃投身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推动作用。
三.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清醒剂”“最好的营养剂”,这些论断为“四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2020年6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讲述活动的通知》,要求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以竞答讲述为形式,组织开展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国高校干部师生进一步深化抗疫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力行。202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四史”大学生读本编写工作,并于2021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2021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就党史学习教育作出统一部署安排。2021年4月29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要求将“四史”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结合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强化“四史”学习教育。2021年5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系列的统筹安排,指明了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突出“四史”教育的政治导向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谈到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时就曾指出:“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这里就体现出了四史教育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党史姓党”。
“四史”教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高校进行“四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持续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因此必须在“四史”教育中突出政治底色,强化政治引领。为此教育部于2020年启动“四史”大学生读本编写工作,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引导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紧密结合上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必须正确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置于首位,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培养具有使命意识和爱国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以明辨是非为准绳突出“四史”教育的辩证思维
欲灭其国者,必先去其史。一些关于“四史”的歪曲解读和错误认知不时冒出来兴风作浪,企图诱导大学生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丢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坚决予以回击。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意识形态领域干扰面前,我们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清晰理性的判断力,必须突出“四史”教育的针对性,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模糊认识和断章取义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紧紧围绕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疑释惑,帮助青年树立崇高理想,培育正确的历史观,实现青年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要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引导青年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自觉做到“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实现思想、意志和行动与党中央高度统一。
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必须具有思辨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敢于直面现实,敢于向错误思潮亮剑,敢于增强问题导向的感召力,凭借扎实的历史理论和过硬的教育本领,大刀阔斧地剖析、揭露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尤其要突出我们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引导大学生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切实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在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引导大学生在“四史”的学习实践中去思考和辨析,明辨是非,解除疑惑,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导航仪、坚定理想信念的压舱石、破解时代问题的金钥匙,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8]。
三 以思政课堂为依托突出“四史”教育的学科属性
“四史”教育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思政课堂要首先成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主阵地。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持续深化思政课“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用好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四史”大学生读本、“读懂新时代”丛书等读本读物。要引领广大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对话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立于民族、面向世界,多元施教、综合施教,确保学习效果入脑入心,确保“四史”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有利于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四史”宣传教育与课程思政目标一致,有利于更为广泛的引导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四史”中蕴含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能为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素材。广大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涉及的“四史”故事、充分发挥“四史”人物的教育作用、要合理用好课程史中的“四史”素材、要精准用好“校史”资源,将“四史”内容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课程中去。广大高校要着力推动“四史”宣传教育在教师中的全覆盖、全面提升教师的“四史”宣传教育课程思政意识、多元化推动教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四史”宣传教育的能力,真正做到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又推动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四 以学以致用为抓手突出“四史”教育的时代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这为突出“四史”教育的时代特性,确保学习有收获指明了方向。开展富有时代感的“四史”教育,对最终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促进大学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厚重的历史传承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意义重大。
要夯实实践培养环节,加强“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要学史力行,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知历史、感党恩、担责任、见行动,把“四史”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要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开展党员知识竞赛、重走长征路、参观调研、基层宣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四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四史”学习热情,深化对“四史”教育理论的理解,升华“四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高“四史”学习联系实践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和使命。
-
[1]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6. [3] 靳诺. 围绕立德树人 加强“四史”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2−24. [4] 胡芳, 詹传生. 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及其历史贡献[J]. 理论与评论,2020(01):29−40. doi: 10.19771/j.cnki.35-1334/D.2020.01.004 [5] 杨建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110−114. doi: 10.16580/j.sxlljydk.2016.01.022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798. [7] 张志丹. 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J]. 红旗文稿,2021(04):38−40. [8] 黄泰岩. 以史为鉴, 筑牢信仰基石[N]. 人民日报, 2020−09−27(05).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田申,姚登旺.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宜春学院学报. 2024(10): 119-125 . 百度学术
2. 王梦.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逻辑. 吉林教育. 2023(23): 13-15 . 百度学术
3. 刘默涵. “四史”教育下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路径探析. 时代报告. 2023(11): 28-3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6
- HTML全文浏览量: 200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