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arx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the World in a Century
-
摘要: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深化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学习和理解,须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阐释,围绕存在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展开。一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图景与发展演嬗;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发展的阶段;三是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掌握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正确方法。惟其如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审度和正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外界环境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与实践遵循。Abstract: It is a major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put forwar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new era that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To deepen the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world unseen in a century,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ogic in Marxist theory, centering on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first is to analyze,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contemporary vis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st changes unseen in the world in a century. The second is to clarify the stages of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third is to master the correct way to deal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scientific worldview. Only in this way can it provid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e for Chinese Communists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and correctly grasp their own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
Keywords:
-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 the world situation /
- Marxism /
- great change
-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要政治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一部分在系统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高度阐明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所处的现实国内国际背景。置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深化理解和准确把握该政治命题,须要从学理上予以深刻注解,因为“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只有被理论所把握,并且能从理论上给予令人信服的说明,才能真正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并为众人所理解”[2]。深刻地阐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需要具体科学如政治学、行政学和外交学等作出形而下的专业性解读,更需要抽象思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形而上的真理性阐释,后者对该议题的考察更具有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构成深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的重要向度。
一. 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关于存在,马克思强调:“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正如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把‘存在’视为‘现实的历史’的存在”[4],现实和历史构成理解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经纬线”。从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视角阐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要客观描叙其在当下所呈现的现实样态,也要深刻把握其形成演嬗的世界历史的源动力。
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图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局势变化生成的主体性意识。马克思主义强调:“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定于时下世界局势和国际形势的共时态变化,是对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总体性描叙。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6]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昭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态演嬗特质,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则是对其现实图景的客观叙事。
第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政治多极化趋势愈益显著。世界多极化“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7],意指国际政治力量的多元并存。马克思主义承认:“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8]构成世界多极化的多股政治力量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根本支撑。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些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接近4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东升西降’的历史性变化”[9],以经济实力作为重要评判标准的国际势力格局愈益朝着多极化的方向纵深演进,引发了不同政治力量的深度调整与改组重塑。与此同时,世界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在拥有彼此相互制衡能力的同时,主要国家间坚持团结协作、和平共处仍然是主流。
第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呈现进中有退的“非常态”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10],工业革命以降在科技赋能生产力的过程中,资本、商品和服务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服务链等不断延伸、拓展和革新、升级,世界经济发展愈益成为相互联系、彼此交融和深度合作的有机共同体。然而,近年来逆全球化势力不断抬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高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旗帜,对外不断筑高关税壁垒,通过贸易战和关税战的形式严格控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对内肆意地限制、排挤甚至打压来自国外的大型跨国企业,竭力遏制其发展壮大,这些使得经济全球化呈现出进中有退的逆全球化“非常态”进程。
第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纵深演进。社会信息化是指以互联网为技术条件,以网络设施为基础要件,以网络虚拟空间为时空场域,推动信息资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实现过程及其结果。21世纪以来,高歌猛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全面、全链、全域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基础层面使社会的生产结构、市场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发生显著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现实时空境遇的变化促推人们从网络虚拟世界寻求出路,时下国内外兴起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正是其有力的佐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破西方国家对信息资源和数字技术的垄断,推动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国际信息空间,弥合阻滞人类社会进步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这将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不可抗逆。世界范围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多元文明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真实样态,这是“由长期以来形成的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存续方式造成的”[11]。不同类型的优秀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2],它们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以及在现实时空境遇中的影响和意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那些对待文化所持守的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态度都是我们须批驳的错误论调,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3]的文化多样性理念仍适用于当下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沟通与文明交流互鉴。在国际交往中,不同的民族国家须积极推动自身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异质文化彼此了解、取长补短和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推动不同地区的精神文化财富沿着丰富多元、交织影响的路径赓续演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保障。
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演嬗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面考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百余年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当前世界局势作出的科学研判”[14]。世界历史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概念,黑格尔主张世界历史是在精神和思想领域开展的辩证运动,“理性”规约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使之呈现为合乎理性的思辨过程。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从物质生产实践、劳动分工和普遍交往及其扩大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来考察世界历史,承认“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5]168,肯定其形成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实践过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历史在当代的现实发展,二者表征为为逻辑上的因果决定关系。一方面,世界历史在当代的现实样态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真实映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669这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命题,缘于对数百年来世界历史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的演嬗所进行的历时性考察。历史的演嬗具有一维的不可抗逆特质,世界历史亦然如是。当前,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国际政治、文化交流、军事角力及全球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新进步和显现的新变化,无不反映了人类历史不会停滞不前的道理,它们构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场的既定的、历史的条件,并融汇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现实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今后走势。作为多重矛盾的集合体,世界局势的诸多历史性变化,尤其是负面性的事件和影响,比如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社会危机,以及国际舞台上英国“脱欧”,美国“退群”“废约”等黑天鹅事件频现,使得国际形势充满了更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它们无不影响和型塑着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走势。
二.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当前世界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论断,其是一个认识论维度的议题。关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其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承认实践之于认识的首要地位,澄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6]。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自身治国理政的实践,并结合外部局势的变化所形成的重要论断。科学地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要从根本上坚持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实践地把握世界大变局之何谓与何为,也要从逻辑上洽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认识发展的过程。
一 实践地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肯定实践之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和首要意义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最根本的理据。错误的认识论无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使主体生成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虚假“认识”。其一,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坚持朴素实在的映射理念,把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仅仅解释为外部世界局势变化在主体头脑中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认为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传输给他们的信息,而否弃了主体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和实践特质。其二,唯心主义先验论无视主体认识的客观性,一昧地强调认识的自发生成,主张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是人们主观思维运动的产物,忽略了客观现实和具体实践对主体的认识所产生的本源性影响。其三,怀疑主义不可知论对主体的认识结果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主体无法生成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正确认识,进而导致其在面对世界局势的变革时只能被动地顺应与接受。
殊异于以上三种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5]134承认主体的认识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的能动反映。循此立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必然建基于扎实的实践基础上。一方面,从历史实践维度审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些年来世界局势出现的历史性变化作出的概括。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他们在国内经济社会建设和国际对外交往的实践中始终专注于自身力量的蓄积,通过历时性的建设实践和不断积累,逐步地促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另一方面,从现实实践维度考量,坚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能够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扎实推进提供观念指导。马克思主义强调主体的认识来源于主体的实践,且主体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对其实践产生能动的指导作用。在前进道路上,坚持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来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实践,包括且不限于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等等。
二 逻辑地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体现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逻辑序次。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付诸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抽象概括所形成的重要命题。
首先,在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主体对国际形势的直观感觉和初步印象。近些年来,西方国家普遍陷入制度性的发展困境,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反智主义等充斥于欧美社会,世界人民亲眼目睹了发生在西方社会的各类“黑天鹅”事件,如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法国黄马甲运动和美国国会山暴乱等,以文明著称的西方世界呈现出失序无序的混乱状态。区别于西方国家的衰颓倾势,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自身的经济社会建设,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政局稳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面对这些现象,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禁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冀望透过世界局势变革的表象来找寻合理的答案。其次,在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主体对世界局势变化背后的本质作出合乎理性的概括。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变是唯一的不变。透过世界局势动荡变革的表层现象,运用思维的“抽象力”对这些现象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度加工,通过共时性地省思引发这些变化的多重诱因,历时性地比较世界历史发展的长久阶段,得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性论断。最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当下实践,这是检验理性认识正确与否的重要路径,也是深化和完善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坚持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性认识来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积极引导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方面作出建设性的贡献,帮助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1]。这无疑是科学的观念认识之于主体实践的积极效能。
三. 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前文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分别围绕“什么是”、“如何看”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开考量。逻辑地推演,“怎样做”成为其后须探讨和研究的议题,即应该坚持怎样的实践范式来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如矛盾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和辩证分析方法等,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于矛盾分析方法笔者已在另一文章中予以阐述
① ,此处主要围绕系统分析方法和辩证分析方法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阐析。一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考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一个由诸多变量构成的复合型系统性概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分析方法予以全景式地考察。所谓系统,指谓“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7],“整体性、动态性和层级性”[18]是系统的三种基本特质,它们为我们正确地厘析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第一,作为系统体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整体性的特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综合的系统体,其由诸多性质、内容、数量及其结构等各不相同的要素构成,它们共同构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系统整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作为系统整体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非不同变量的机械组合与简单叠加,而是在各项要素彼此关联、互嵌耦合的作用机制下,融汇为一种对世界局势变化的总体性描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体的整体性特质,要求我们在对世界局势进行分析时,避免片面、孤立地分析问题,而应跳出狭隘的认知范式,坚持以总体思维和全面思维来审视世界局势的变革。
第二,作为系统体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动态性的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质属性,承认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考察字面语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观地彰显了世界局势激烈变革的特质,“变”是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的关键。这种以“变”为核心的动态演化主要呈现两种倾向。一则,建设性的积极因素成为主流,比如全人类共同价值获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实质性进展,世界各国齐心协力、精诚合作,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成为不可抗逆的潮流。二则,破坏性的消极因素不断增长,阻滞人类的发展进步,比如“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1]等,不断加剧着世界局势的震荡。要言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体的动态性特质,要求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因应外部局势的变化,勇于和善于应对各类危机,力争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时代党的外交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动世界局势向好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作为系统体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层级性的特质。马克思主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决定并型塑了系统的层级性特质。按循系统要素作用范围的大小不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体可分为三个层级。其一,处于总体层级的大系统,这是对世界局势和国际形势作出的整体研判,属于宏观层面的系统要素。其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体内部的若干子系统,如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军事系统和全球治理系统等,它们的内容、结构与功能等各不相同,属于中观层面的系统要素。其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若干子系统之下的次级子系统,它们是更为具体的内容构成,并且置身于前述的一级系统和二级系统当中,属于微观层面的系统要素。因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体的层级性特质,要求我们在分析世界局势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看待引致世界局势变化的各项要素,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看待不同层级的要素。
二 运用辩证分析方法考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马克思主义指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19]才能真正地做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方法是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世界局势变化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我们须要辩证地把握如下几对关系。
第一,辩证地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与不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指出“运动应当以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作为自己的量度”[20],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了世界局势的激烈变革与调整,如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东升西降”“南合北分”的趋势日益明显,并且人类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等问题愈益凸出,给国际格局演变带来更多不稳定的酵素,这些变量交织形成的“合力”推动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场。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藏蕴着稳定的非变量内容。譬如,当今的时代主题未曾改变,“求和平、谋发展”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参与国际事务的行为主体不变,世界范围的各主权国家仍然是处理国际事务的行为主体,“国家主权仍然横亘于‘人类’这一共有身份之前”[21];“资强社弱”的国际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世界舞台上资本主义国家相较于社会主义国家,前者在科技创新、经济体量、军事实力、文化交流、话语建构和舆论营造等方面仍占据相当的优势;等等。
第二,辩证地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区分事物演化的不同阶段及其特殊属性。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变化是持续性的量变。当前世界局势的变革与调整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关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变化和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现实的反映在数量多少、体量大小等量化层面。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变化是阶段性的质变。世界局势出现的历史性、标志性的变化是在持续性量的变化的基础上,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跃升,成为性质不同的新事物。例如,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历史性地创造新高,离不开这些国家长期以来进行的务实的经济社会建设。再如,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实质性进展,也历经了广大国家对其认知、理解和认同并最终践行的过程。
第三,辩证地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挑战与机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方法要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了世界局势不稳定不确定的激荡态势,但同时也潜藏着发展进步的全新意义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直陈:“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22]。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局势动荡使人类社会遭逢的风险与挑战不断激增。在能够预见的长时空范围内,国际舞台上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政治观点分歧和意识形态冲突难以避免,世界经济发展普遍低迷,人们悲观、失望的情绪在国际社会上广泛蔓延。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新的国际格局演进提供了宝贵契机。近年来,西方国家显现的制度性危机迫使其调整对外策略,它们接连作出“退群”“废约”等背弃国际道义和不负大国责任的行为,对于“承担全球责任和履行国际义务表现出消极怠倦的心态”[1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正在和平崛起,他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积极地致力于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革,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为维护多边主义作出积极贡献。这种此消彼长的历史性变化,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向更加多元、平衡和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新格局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 结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有其深邃的理论逻辑思考,学界在对其进行阐释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根本性指导和始元性智慧。有鉴于此,我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沿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一致的致思理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思辨地考察,以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审度和正确应对外部发展环境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智慧与实践遵循。
① 参见:穆鹏程.基于三重逻辑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宁夏党校学报,2022(1):39−48.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陈先达. 马克思与信仰[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86.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25. [4] 孙正聿. “现实的历史”: 《资本论》的存在论[J]. 中国社会科学,2010(02):4−14. [5]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91.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45. [7] 李景治, 林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五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15.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64. [9] 为世界谋大同——中国是怎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N]. 人民日报, 2019−08−13(07).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570. [11] 孟宪平.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65.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544. [13] 费孝通.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262. [14] 穆鹏程. 基于三重逻辑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J]. 宁夏党校学报,2022(01):39−48. doi: 10.3969/j.issn.1008-2921.2022.01.006 [15]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84. [17] 夏征农, 陈至立.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2466. [18] 俞可平. 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6. [1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6. [2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38. [21] 张一飞.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个面向[J]. 国际经济评论,2020(01):75−93. [2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18−12−22(1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09
- HTML全文浏览量: 30
- PDF下载量: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