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are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
摘要: 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精准思维下诞生的概念,是面向特定范围内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一种网络思政形态,具有小范围和高精准的特点。本文以精准思政为逻辑起点、新媒体为工具平台、大数据为方法手段,搭建起包含任务层、资源层和诊断层的三层多维的微域网络思政精准体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微域网络思政进行实践探索,通过画像分析、指数分析、预警分析,针对特定个体、特定特征、特定事项挖掘精准问题;通过在共性教育上精准供给教学资源、个体辅导中精准定制帮扶措施,聚焦精准目标,实现“点析”、“点拨”、“点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前瞻性、有效性。Abstract: “Micro-are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concept based on the notion of precision. It is a kind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a specific range of student groups or individuals, featuring small range and high precision. To be precis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which includes layers of task, resource and judgement, is established, using new media and big data. Based on the model, micro-are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process, by drawing data portrait of individuals, analyzing index of specific states and carrying out early warning for critical items, problems are identified precisely; through precise supply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ecise assistance measures in individual counseling, aims are achieved precisely. By these metho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ecomes more efficient, more effective and more predictive.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也点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再一概而论、千篇一律,而应当更加分层次、有内涵,更具精准性、针对性。而这离不开新技术新手段的支持。因此,面向特定学生群体或个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开展显得愈加重要。
在精准思维下,微域网络思政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借助移动云平台,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为手机端的微课程和微活动,一方面拓展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变日常教育引导为价值引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还可挖掘和分析移动云教学后台中的学生行为数据,通过预测和预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准化、更具针对性。
一. 精准思维: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辨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演进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从早期政治工作当中发展起来的,中间大致经历了“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阶段。从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随着理论体系建构的完善和实践活动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点由政治宣传转变为思想引导。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仍没有统一共识,有“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需要论”等不同流派的观点。从内容上来看,“施加论”、“转化论”和“内化论”强调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政治价值导向;“培养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上,主要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需要论”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满足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是一个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从目标来看,“施加论”、“转化论”和“内化论”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突出教育工作的意识形态性和强制性;“培养论”强调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需要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既以维护社会稳定秩序为目标,又以人自我发展和完善为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人性价值。本文所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大学生,结合现有理论基础和工作需要,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阐释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形成社会道德规范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教化活动综合。
二 精准思政概念形成逻辑
精准的概念常见于管理学领域,“精”指的是熟练工作方法,简化工作流程,提炼工作重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准”的概念与“准确”一词相当,意味着目标不发生偏移,任务目标明确,各项措施得当,主体责任分配得当,工作全流程可量化、可跟踪;“精准”往往与“粗放”相对,是“精”和“准”两者概念的辩证统一,具有两种维度的含义:既强调具有高精度的工作质量和成效,又重视准确识别工作对象,准确研判和把握工作重点,将资源有目标的差异化投入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精准”思维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方法论,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其中精准扶贫就是精准思维在扶贫工作上的具体应用,其内涵要义在于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贫困情况,制定差异化政策方案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在此之后,“精准”思维成为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传统“一把抓”式的思维方式已不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精准扶贫、精准改革以及精准疫情防控取得历史性成果,为精准思维的优越性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落实应用。[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精准概念是新时代探索新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呈现碎片化特点,传统“大水漫灌”式的系统性教育方式不再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学生普遍对灌输式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产生抵抗排斥情绪,学生对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方式充满期待,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供需失衡矛盾,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证,而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正处于深刻转型期,西方大量不良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正通过互联网不断动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基础,因此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方式变革创新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当前互联网技术成熟,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已经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社会,截止到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3.0%。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发展迅速,教育变革呈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趋势,个人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都可以被获取和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化和精准化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此中央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多项制度文件,要求教育改革要同新媒体、新技术结合起来,推动现代科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综合应用。
当前学术界对于精准思政研究较为丰富。新形势下多数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困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整体性,欠缺分层设计,教育内容过于宽泛,造成当代大学生主观自主与“信息茧房”效应存在制约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精准化改革,才能发挥教育效能。[3]为此,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精准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主要集中在完善思政组织体系,建设高校精准思政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充实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完善的大数据技术分析手段,确保信息供给效率和供需有效匹配,实现精准教育、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高校工作实际,精准思政的概念可以做出如下界定: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环节和全过程,通过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准确定位、识别、预测受教育者实际需求,整合线上线下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精准教育、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的过程。具体来看,应当包括主体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和评价精准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精准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精心培育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广大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以精准思维指导自己各项工作,突出教育过程当中的专业化理念和职业化特征。二是思政教育对象精准,能够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差异化需求是精准思政发挥效能的前提条件,需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采样、分析和预测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偏好,从而有计划的规划和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是思政教育内容精准,在精准识别教育对象需求之后,坚持内容至上,线上线下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内容质量,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4]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与当下时政要闻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创新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形式,贴近教育对象兴趣点,用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精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精准,及时跟踪受教育对象的评价反馈效果是精准思政的基本环节,需要构建内容全面和指标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时评估教育成果和教育目标是否具有统一性,综合运用评级案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教学方案,用精准科学评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成效提升。
二. 精准视域: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价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5]广受众、快传播、强互动的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形态,为实施精准思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精准思维下,网络思政需分层分类开展,微域网络思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概念。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展现个性、释放情感的主要媒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 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与此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具体来说:一是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削弱了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主体话语权弱化导致教育内容影响力降低;二是开放性的媒介平台充斥着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容易动摇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政治认同感和凝聚力基础;三是互联网内容碎片化破坏思想政治话语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因此,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不了网络这一关”,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意识形态交锋中失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在研判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也要看到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具有“跨时空”和“即时性”的属性,信息传播效率高,传播范围广。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新形势下思政工作注入了生动活力。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有效整合了各类供给力量,思政教育资源出现几何级数增长,语音、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取之不尽”,教育内容也因多元化而更具表现力,更容易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去除了中心化媒介,搭建了“教育主体—网络媒介—教育客体”的信息互动形式,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直接连通起来,丰富交互场景,满足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需求,革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传统面对面教育方式的拓展和延伸,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此在受众范围的选择上也显得更加灵活。细分受教育对象是精准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根据受众对象的范围差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不同的形态,可分为面向全国的网络思政、面向本校本院的网络思政和面向特定学生的网络思政。基于这一思路,以“域”的概念表示网络思政的受众范围,可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分为广域网络思政教育、本域网络思政教育和微域网络思政教育。具体来说,广域网络思政教育指的是思政工作者或者教育单位面向大众、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进行的网络思政教育。本域网络思政教育指的是教育单位中的思政工作者面向本单位(高校或者院系)整体进行的网络思政教育。微域网络思政教育则指的是高校思政教师或高校辅导员面向特定学生进行的网络思政教育。
二 微域网络思政的价值内核
互联网的核心思维就是“用户思维”,强调用户个性化体验。相对于广域网络思政教育和本域网络思政教育,微域网络思政概念具有“小范围”和“高精准”的特征。“小范围”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高精度分层。微域网络思政面向的是局部群体或是特定个人,受众对象共性特征明显,个性差异亦显著,思政工作主体和客体在“小范围”内建立关系,思政工作者更容易关注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进而探索学生成长规律,与学生建立情感互动联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化问题。“高精准”是微域网络思政的成果目标。“均匀用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精准匹配,随着现代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学生日常行为可被具体量化并积累成为差异性明显的个人画像,思政工作者可分析学生阶段性行为特征,判断其个性化需求,“私人订制”特定思政教育工作方案,使得“高精准”的思政工作有效率、有效果。
从本质上来说,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更适应当前大学生特定群体或个体学习、生活需要的高精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域网络思政中,辅导员和教师团队通过微媒微介,掌握微技微能,了解微情微意,在学生管理中“知微见著”、“防微杜渐”,在学生教育上从“大水漫灌”转变为“微水滴灌”,从而实现精准思政。[6]微域网络思政在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有着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先进信息科学技术赋能高校学生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大数据统计的海量信息可为各项工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微域网络思政助推教育范围缩小化和教学方式信息化,思政教育和日产管理有了全新载体,在互联网搭建云端学院社区,全方位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三是倒逼思政工作者提高专业素质,为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思政工作养成“数据思维”,强化“数据意识”,增强学习新媒体新技术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壮大全员育人力量。
三. 精准体系:微域网络思政的模型构建与实践探索
精准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精准体系的构建。从内涵出发,与经验接轨,对微域网络思政的体系模型进行构建,在微域网络思政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桥梁。
一 微域网络思政模型的构建思路
模型构建的关键要素有三个,一是理念,定基调和方向;二是工具,是实施载体;三是方法,为实现的具体路径。结合理论内涵与现实技术,在微域网络思政模型构建中,精准思政为基本理念,新媒体为工具载体,大数据为方法路径。
以精准思政为逻辑起点。“精准思政”一方面意味着微域网络思政模型需要具备“精准”的属性,另一方面则要求微域网络思政模型不能偏离“思政”的本质。因此,微域网络思政模型搭建应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理念、传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具备感知精准、分析精准、决策精准、执行精准、评价精准诸多功能,实现精准教育、精准管理、精准服务。[7]
以新媒体为工具平台。目前,移动设备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工具,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最为活跃的平台。因此,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在移动手机端的新媒体平台上实施,才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以大数据为方法手段。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定量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微域网络思政模型体系需要集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为一体,找到学生需求、抓住工作痛点。
二 微域网络思政模型的主体结构
在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搭建起三层多维的微域网络思政模型,涵盖了大学生从大一新生入学直到大四学生毕业全过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三层式主体结构分别为任务层、资源层和诊断层。
任务层分为日常和课程两大板块。可基于移动云教学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学风主题教育、学业辅导、心理辅导、新生入学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社会实践等思政内容和活动,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开放、互动、高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网络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根据自身的需要,大一新生、毕业生、学业困难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等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可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在线上学习、线下践行相应的课程和活动。
在资源层,基于移动云平台建立言行、学习、教学三类资源库,而库内的教学资源,既可以是本地上传的微视频、图片、语音、PPT和WORD文档,又可以网页上的各类链接;既可以是本校教师的课程回顾,也可以是全国知名学者专家的讲座论坛;既可以是实践基地现实情景,也可以是虚拟仿真场景。实现了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各方面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
诊断层则可实现对学生群体和个体情况的动态分析,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上持续改进,其数据来源于任务层和资源层。为了方便数据挖掘,移动云教学平台既可以电脑端使用又可以手机端使用,管理权限可通过账号和密码行使,多人可以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时登陆,而相互不受影响。因此,辅导员团队、学生导师、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等都可作为共同管理者,对微域网络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诊断。
四. 精准实践:微域网络思政实践探索
以三层多维的微域网络思政模型为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行微域网络思政实践探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特定个体、特定特征、特定事项进行挖掘,瞄准共性教育和个性辅导的双重目标,取得一定成功经验。
一 挖掘精准问题
学习分析技术因其在教育决策、管理优化、教学创新等全方位多层面的突出优势,被誉为教育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引领者。[8]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分析移动云平台中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对特定个体进行画像分析、对特定特征进行指数分析、对特定事项进行预警分析,可以掌握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轨迹,超前精准挖掘问题。
1 特定个体:画像分析
大学生画像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动态、行为表征等数据为依据,从现实社会人抽象描绘出的虚拟数据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的前提条件。[9]通过刻画数字学生画像,揭示学生成长轨迹,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本人建立更加全面的认识,精准定位异常人群,为学院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与精准化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画像利用的后台数据包括系列班课中学生的出勤及举手、抢答、讨论、作业、头脑风暴、问卷投票、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多维度的情况。通过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中将这些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填空、去噪、删重、修正、规范化等处理与隐私保护,形成数据云。进一步对数据云进行整合清洗,通过文本挖掘算法等创建标签,并基于卡方检测等设置属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配权重,生成标签体系,[10]即画像维度。之后进行建模,通过聚类算法得到大学生的数字画像,全面全方位反映学生现实表现。
2 特定特征:指数分析
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设计出学习态度指数、学习拖延指数、自学能力指数等若干反映学生某一特征的指数,定量分析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通过指数的纵向追踪和横向比较,发现指数和结果的相关性,从而有效识别学生的潜在问题或成长潜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准化。
以学习拖延指数为例,根据移动云平台中实时记录91名同学提交作业的时间,提交作业时间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的该同学拖延指数为0;晚提交作业一天的拖延指数为1,晚提交作业两天拖延指数为2,为轻度拖延;晚提交作业三天及以上,拖延指数为3,为重度拖延;发出催作业通知后及时提交的,拖延指数为4,为严重拖延;发出催作业通知后还不提交的,拖延指数为5,为极严重拖延。具体见表1。
表 1 学习拖延指数分级标准提交作业时间 拖延指数 拖延等级 截止日期前 0 无拖延 晚1天 1 无拖延 晚2天 2 轻度拖延 晚3天 3 重度拖延 催作业通知发出后及时提交 4 严重拖延 催作业通知发出后未提交 5 极严重拖延 通过数据自动分析程序,211名同学中,识别出85%同学拖延指数为0,不拖延;2%的同学拖延指数为1、2,轻度拖延;7%同学拖延指数为3,为重度拖延;2%同学拖延指数为4,为严重拖延;4%同学极严重拖延。这和6.01%的补考超过3门及以上的同学比例极为吻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指数分析的精准性和可预测性。
3 特定事项:预警分析
学业和心理是大学生问题高发领域,通过构建预测模型,基于微域网络思政教育形成的数据对学业、心理进行超前预警,增强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
如在学业超前预警中,研究团队构建了BP神经网络模型。为了检验预警准确度,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本科生大一学年的211人综合测评成绩和移动云平台上学生视频资源学习、非视频资源学习、签到、测试、讨论答疑、头脑风暴、投票问卷、作业和小组任务学习轨迹等进行判别分析,发现正确率大致稳定在0.66−0.80之间。这说明基于微域网络思政教育形成的数据能够在较大概率上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此为基础,即可根据大学生入学教育一周的表现预测其一年的学业情况,从而实现了对学业的超前预警。
二 聚焦精准目标
对精准问题的发掘,实际上是服务于精准目标的实现。即通过对群体、个体行为表现的关注,分析筛选出共性问题,区分个性问题,从而对群体实施精准化共性教育,对个体进行定制化个性辅导。
1 共性教育:精准教学资源
在微域网络思政实施中,教师和辅导员团队等为学生提供了体量庞大、类型多样的教学资源,一部分教学资源为必修,一部分为选修。面对选修的教育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其选择的类型、学习的时长等数据都可以被移动云平台记录下来;在必修环节,则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小测等检验学习成效。这些数据都可以反映学生对不同类型教育资源感兴趣的情况。以此为依据,教师和辅导员团队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共性需求,以此为根据更新教学工作方案,不断优化上传到平台的教学资源,以学生需求点和兴趣点作为教学资源供给的侧重点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供给。
2 个性辅导:精准教育帮扶
在画像分析、指数分析、预警分析的基础上,每个学生的问题得以明晰化。辅导员根据个体情况重点了解,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点对点”辅导帮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私人定制”。研究团队依托学业动态预警机制,进一步形成高精准家访体系,通过云班课数据分析,进行全覆盖的家访目标群体的识别与排查,加深对较为典型学生的认识,形成案例汇编,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深度辅导。
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证明,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紧密融合的结晶。今后,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望针对学生个体实现三个“精准化”:一是“点析”精准化,掌握即时性成长动态;二是“点拨”精准化,提供前瞻性发展指导;三是“点化”精准化,给予差异性隐形关怀。通过三个“精准化”,推动精准思政理念真正落地,从点到面,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数据来源于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表 1 学习拖延指数分级标准
提交作业时间 拖延指数 拖延等级 截止日期前 0 无拖延 晚1天 1 无拖延 晚2天 2 轻度拖延 晚3天 3 重度拖延 催作业通知发出后及时提交 4 严重拖延 催作业通知发出后未提交 5 极严重拖延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12−0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 李辉, 孙晓晖. 精准思政: 必要与可行[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6):3−8. [3] 都晓. 论精准思政概念生成及其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49−58. doi: 10.14100/j.cnki.65-1039/g4.20210729.001 [4] 石群. 言语行为研究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新模式[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4):118−123. [5] 张再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1. [6] 刘奎杰, 陈忠全, 孙建滨. 精准教育: 微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04):34−37. [7] 董卓宁. 运用学生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度[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4):108−111. doi: 10.16075/j.cnki.cn31-1220/g4.2018.04.019 [8] 吴青, 罗儒国. 学习分析: 从源起到实践与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5(01):71−79. [9] 张东,吕杰.精准供给: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75-81. [10] 杨东杰. 数据赋能管理: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精准化取向与路径[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03):29−31. -
期刊类型引用(1)
1. 何帮强. 精准思维下CBL教学法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昌吉学院学报. 2024(03): 81-8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6
- HTML全文浏览量: 75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2